槎溪镇之窗   洋溪槎溪交友社区   洋溪槎溪信息资讯   腾飞槎溪论坛   风景特色   槎溪校友录   个性小屋   本站留言
★ 喜报:金山杀毒瑞星杀毒 永久免费啦! 系统老坏吗?影子系统百毒不侵!打造不死系统!
返回列表 发帖
站务动态

梅山文化的根在哪里

梅山文化的根在哪里

    一个地方的文化,就是一个地方的根。梅山文化的根在哪里?这个问题本已毋容置疑,不就在安化梅城吗!你看,早在1997年,第一届梅山文化国际研讨会,就在安化梅城镇(安化自宋·熙宁五年即公元1072年,建县的县治所在)召开。与会者除诸多梅山峒民后裔、国内和名学者外,更有远道而来的美、法、澳等国际友人。那座头顶蓝天白云,脚踏梅山大地的梅王扶汉阳不锈钢雕像,至今依然矗立在镇郊紫云山上。还有,1989年《人民日报》海外版上向世人披露: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大主流。在荆楚文化中有一个重要支流——梅山文化,长期被人忽视,默默无闻。在去年(即1988)五月的长江文化研究会上,具有独特个性的梅山文化才得到人们的确认。这应该说是颇具权威无可争辩的依据吧!
  然而现实却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与容易。前几年,有个地区的一个县,也开了一个研究会,说梅山文化源于该地,且说得有板有眼。到了去年,另一个地区的另一个县,又开了一个研讨会,据说也是国际性的,还说是第三届云云,并说他们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,无可辩驳,还在某省级大报上登了大块文章。真是越说越奇,越使人迷糊。
  梅山文化研究,寻求梅山文化的根,能引起这么多人(包括国际友人)的兴趣,实在是好事。为此我还接待过不少知名学者,也询问、调查走访过一些对此问题有过探讨的人士。他们的观点可说众说纷纭,难以确定。比如:?
  有人说,梅山文化深存于典籍内。据某大学教授称,早在《史记、五帝本纪》中记载的屈家岭文化时,便指出,在春秋时期的楚文化坚实的基础上,就有了梅山文化辉煌的成果。至宋末元初,部分苗瑶山民离开家园,从江西等地迁往湘中、湘南,避入潭(长沙)以西,鼎(常德)以南、辰以东、邵以北的崇山峻岭,广袤千里之间(即今安化、新化境内),形成了“旧不与中国通”的梅山峒蛮地域。于是,积千年原始宗教、狩猎、农耕及族群生活习欲方面的沉淀,世代传承,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特别是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——这便是根深蒂固的梅山文化。学院派们,大抵都能如此引经据典,引发出许多宏论来。?
  也有人说,梅山文化早体现在神龛上。多少朝代以来,生存于梅山大地的农家,厅堂正中摆放祖宗牌位的香火神龛上。中书“天地君亲师位,右为××堂上宗祖,左为梅城助福正神。”这正中的牌位是人人知晓的。堂上宗祖迹好解释,各姓各有各姓的称谓。刘姓称彭城(亦有称中山之说),李姓称陇西,张姓称清河,王姓称太原。唯有这“梅城助福正神,是不管哪家哪户哪姓,都是亘古沿袭不变的。那么,这不即是梅山峒蛮的祖神信仰的最好诠释吗?据反映,持此说的南桥沛先生等一派,研究颇深。?
  还有人说,梅山文化深含在符咒里。江南陶氏,就收录有上百条。砍树锯匠会念,起屋木匠能划,迎亲时厨师可唱,出殡时金刚祭龙杠还会手舞足道。正月十五到菜园里放无宵有咒,腊月二十四祭灶神有符。还有止血、赐卡水、烧丹毒所使用的符徽咒语更是神乎其神。等等,不一而足。你看过迎亲花轿抬进夫家篱门前,主勺厨师的那一番表演吗?他左手高擎一雄鸡、右手执利刃、口中高吟“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时煞,五方三煞,我有雄鸡掩煞”。念毕手起刀落,鸡头下地。所有赴宴的亲朋戚友,一介人等,均可辟邪祛灾保平安哩!这类道非道、佛非佛、神非神又似乎象巫文化式的符咒,必由祖师代代口传手授,还必须“关原神“守禁忌”才能灵验啊!更有人说,梅山文化蕴藏在峒民生产生活中。相传梅山人最初以狩猎为生,终日寻山赶猎。进山前拜坛神祭祖,祈求好运;进山时念咒语,避邪神瘴气;进山中烧符徽,驱毒蛇猛兽。获得猎物后,点燃篝火,祭拜山神,伴以歌舞,以示庆贺。尔后将猎物头颅割下,授与铳手以示奖赏,余下者人皆有份,均而食之。后来,峒民又将梅山最初的祖师张五郎奉为梅山神(即梅山菩萨),进山前必拜,相沿成习至今。还有峒民生产生活中的山歌传唱,几乎遍及各个领域。上山放牛有牧歌,下水捕捞有渔歌,五月有采茶调,八月有桂花曲,喝擂茶有多人和唱,论婚嫁有男女对歌。还有樵歌、族歌、秧歌、节气歌、峒事歌……,仅清塘地区赵先生收集编印的《梅山山歌》,不完全的统计就有八大类500余首。?
  如此说来,梅山文化的根是够博大精深的了。可是遗憾得很,由于梅山文化没有文字,翻阅众多典藉,记录梅山文化的史料,可说寥若星辰;走访诸多名士,就梅山文化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的,也并不多见。即使时有涉猎梅山文化的长短文章见诸报端,也多为片鳞寸爪。要说最具权威的文字记载,至今恐怕就数县志上章?的那两首《开梅山歌》和《出梅山歌》了。?
  盛世重文。但一个严肃的对历史负责的文化人,决不会凭主观臆断和民间传闻去胡编瞎造。现在据说又有些人(包括国外学者)在重视、关注、从事梅山文化的研究,有的还争着说梅山文化的根在彼地云云。如前所述,这虽早已是个不必争执的问题了。可我如今冒味地提出“根”的问题,就是期盼有人从根本上解开这个谜,就梅山文化来一番刨根究底。如此重任,恐怕需要梅王的后代,真正的梅山人中出几个执著追求的热心人,来完成这一历史性的研究课题吧!??

返回列表
友情链接 本站GOOGLE 友情链接,联系我们:tyucom@qq.com 要求PR≥3 本站全站链接 百度天天快照更新 !★各站必需做好我站链接后,与我们联系!

世界排名>>>  腾飞槎溪  企业名录  网站收录  图文软件下载  网站信息查询  网址查询收录  推广网站  网站推广网站  虚位以待